自己分数“跳一跳,够得着”的大学就是最值得上的大学?NO。懂得选择的人,比如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深国交)的学生们,高中毕业前会手握多份海外名校录取通知,除了往上从头顶选,还会从脚下选,最终选一所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去那儿攻读有趣又擅长的学科。 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不仅仅是“成功”)。可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如何上大学之前就知道自己在哪个领域有潜力且能保持长久的热情?十六、七岁的青春,该朝哪个方向发力?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来深国交找找吧!” 说这句话的,是深国交2014届毕业生林正鸿。他谈到自己选专业的经历:“G2年级时参加国际奖(一种考察服务、技能、体能、探险的跨国际青少年卓越计划),来到香港郊野,各种昆虫、真菌、植物及火成变质沉积岩地形深深吸引了我。走在麦理浩径、躺在沙滩帐篷边看星星,则让我对生物和自然地理的热爱一发不可收,学业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并从一个演奏提琴的文艺青年,变成整天往深山老林里跑的运动青年。我和同学还在课余时间创建了Backpackers社,组织攀岩、探洞、潜水、徒步。喜欢岩壁上爬到力竭掉下来的感觉,所以A1、A2时每周都去攀岩馆两次------如果不是深国交flexible的课程安排,发展这项运动是不可能的。A1暑假,我还到阳朔当攀岩教练,那里的裸露石灰岩地貌提供了绝好的悬崖和岩壁。返校后,我对岩石和喀斯特地貌的热爱一直延续,大学就顺理成章主修了地球科学专业。” 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让当下的中国学生越来越有条件尊重自己与社会互动产生的价值判断去发展,而不必按照“别人”所认为的价值功利地取舍安排,家长也不再强迫孩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是信任和鼓励他们追求学术的纯粹性、思想和技术创新、社会进步及审美感受。“相信有这样一代人的集体努力,中国社会将有更大概率获得整体成功,”牛津出身的深国交院长Greenwood先生说。 深国交开设同类学校最多的课,学生从容尝试多种可能 鼓励学生放胆尝试不同学科、从中寻找匹配自己兴趣和能力的专业领域,需要这一阶段的中学设有丰富的课程做配套。深国交开设的课程,覆盖科学、社科、语言、艺术、人文、体育等,并在教学中注重直达事物本质的思维训练和准确表达,同时支持学生自发组织和参与学术、文体、公益等90多种课外活动。 深国交12年来不断地积累和改进,直接映射出学生学术竞争力和质素能力整体水平的稳定和进步。剑桥大学考试院组织的国际考试,是针对A Level体系学生设置的“全球统考”,该考试院自2008年起,每年公布各校的量化成绩,深国交连续7年蝉联中国区同类学校第一名,在保持总体高优秀率和强劲的理科优势同时,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与设计这些对英语和创意要求高因而中国学生往往怯于选择的科目,亦全面领先,收获了31个“世界第一”和75个“中国第一”的单科成绩。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更全面的教育体系下有更多的历练,为大学申请开辟多元化选择,是深国交在学术上的不懈追求:它对应着这所国际高中对学生们兴趣和志向的尊重,以及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信赖。 2015年,深国交220名毕业生又已收到逾千份海外高校录取通知,其中18份来自牛津或剑桥大学,21份来自伦敦政经,111份来自帝国理工或伦敦大学学院……香港前三甲大学有34份“预录取”,美国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卡尔顿学院等名校及澳洲、加拿大、瑞士、法国、俄罗斯等高校录取通知亦如期而至。而深国交创办至今,前10届毕业生共计1227人,已有80人在世界顶级学府剑桥和牛津大学就读或毕业,约500人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等综合性大学,以及波莫纳、罗德岛设计学院等美国著名文理学院或艺术院校,另有15%的毕业生去了中国香港、加拿大、澳洲、瑞士等地名校。 深国交近7年的毕业生去向,均呈42%理工、39%人文、7%艺术的比例分布。除了以往的数理化、金融、建筑、精算、航天、医学、外交、工程、艺术等90多个学科,今年更触及到道德社会与法律、舞蹈与电影、房地产等小众领域。已在深国交执教10年的Greenwood院长对一届又一届学生强调:你们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并相当擅长,大学时代才有力量与世界优秀人才比肩应对繁难的学业、多彩的生活及同学、师生、社会间的交往。 让金子和石头各有所用 “花3年时间看清自己,是深国交送给我的最珍贵礼物,会伴我一辈子。”A2在校生杨东晓向学弟学妹感慨,在深国交,你可以随心所欲对自己未来进行有意塑造。选择课程就像在爬树,一次次遇到分叉让你决定到底要去哪边;深国交有90多个社团,每天下午都是活动时间,拓展你的朋友圈,为你带去信息,进而改变你。“我曾在校足球队踢后卫,在singing club当社长,在游子社玩菁菁,在green club打酱油,在校刊写文章……做过很多事才知道自己也没那么多精力,才知道和什么人一起最舒服。这就是深国交,自由,独立,自塑。它没有改变你的义务,却给了你改变自己的资源。它把金子丢去金山让其进化成12K钛合金,把石头运去建筑工地以有所用。” “你是什么样的人,深国交就把你送去哪里,” 杨东晓总结道。 深国交近7年毕业生的专业去向分布 许效嘉 我仿佛天生就该学地理 与风赛跑,与阳光嬉戏。转体、速降、漂移,他享受着速度带来的自由。 他是许效嘉,一个爱上长板运动的少年,又一个即将踏入美国顶级精英学府范德堡大学的深国交毕业生。 许效嘉自小酷爱滑板、滑雪。现在,爱上长板的他,每周末召集死党来到深圳最高峰梧桐山,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冲山的快乐,即便摔得伤痕累累。他说:“在长板上我只想跟上风的节奏。随性而无所顾虑,这是真正自由的时刻。” 自小在加拿大上学时,许效嘉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练排球,晚上练足球,周末高尔夫,考前才翻课本。来到深国交,他马上被同学们震撼了:全神贯注地上课、认真地思考、笔记做得相当漂亮,还用不同颜色标记重点……许效嘉开始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还好,同学中牛人很多,交流中他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而且,他爱上了地理。 “记不清第一堂地理课上老师讲了什么,但觉得他讲的东西那么亲切,就像前世接触过,被电到了。”许效嘉描述着自己与地理的渊源。 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课外的实地考察妙趣横生,无论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许嘉效都学得如痴如醉。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喜欢课余时间去广州Geo-Chemistry国家实验室,用精妙的仪器观察世界,来印证脑海中地理的神奇。 十七、八岁的年纪,荷尔蒙分泌旺盛,许效嘉感觉自己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奔腾着,各种新奇想法不时涌现,比如组建“马头帮”社团。其实这不是什么帮派,只是许效嘉感觉学校不少课外活动太正式了,加点搞怪元素气氛会更好。于是他跟同学们买了马头面具,活跃在各个活动现场,跳着奇怪但统一的舞步,或做出俏皮的动作,每次出现都能瞬间点燃大家的热情。“深国交有一帮好队友一起玩、一起疯,没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还能享受珍贵的友情更幸福了。我们就像不同的化学元素,放对了,就能绽放出绚丽的烟火。” 现在,许效嘉已将“地球科学”确定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后我将站在热气球上看世界。在大的风景与全貌中了解地球;或去深入了解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分析其成分,推算其过去与未来。在自然界里蹓跶,我就是一个自在的人。” 杨东晓:让我滚烫的灵魂,在建筑上撒个野 杨东晓即将奔赴英国AA建筑学院去成就他建筑师的梦。选择AA这所在国际设计教育领域拥有领袖地位的建筑师摇篮,也非常符合他棱角分明的性格:做自己喜欢的! 曾经,重庆一所重点高中课堂上,同学们刷着同样的题,单一的标准动作指向同一目标……一切似乎太“正常”了,杨东晓突然感到惶恐,眼前的同学似乎就是无数个自己!“为何学生要像产品一样以同样的手法被成批生产?我不是批判高考,毕竟这是目前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模式,只是受资源限制,它无法生产出那么多种类的人才。但是,如果有条件选择呢?”想要发掘自己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杨东晓,从重庆来到深国交。 “深国交3年,我做了3件重要的事:交了一群死党、学会了独立进步的方法、找准了未来方向。”杨东晓说,“我以前不善与人相处,起初与室友有些磨擦,好在室友们都很坦诚,好与不好都会直言相告。”渐渐地,气氛融洽起来,大家成为彼此在国交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深国交上什么课,自己有话语权,整个过程就是在寻找自己、发掘自己,杨东晓感觉很自在。G2时学8门课,到A1自主筛选5科,A2时精减到3科。“这就像登山,起初大家从山脚出发,过程中慢慢发现适合自己的路,方向渐渐不一样,快到山巅时必定只剩羊肠小道,也许形单影只,但登顶无需再有人随行。” 课余,杨东晓开始思考人生。也许是受作为桥梁专家的父亲影响,骨子里有对空间感觉的向往;也许2岁开始随父母周游60多个国家时见识到各地建筑之美;或许仅仅为了弥补以前因考试压力不得不放弃画画的遗憾……杨东晓选定了建筑这条路,因此潜心选修了艺术与设计。 “这是一门很累却有着无限欢乐的课,也是一门跟着老师走、80%的学生都能拿A同时还要自悟方向感的课,”杨东晓总结道。艺术老师Tracy讲课都在点子上,教纯粹的绘画技能也告诉你如何在成绩上少走弯路,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因为艺术不是教出来的,自由性才会赋予作品魅力。“实际上,选深国交艺术课的人,最后以纯艺术为专业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借着对艺术的感觉与思考,为其他科目打基础,可能是建筑也可能是其他学科,但毫无疑问,我们会将艺术思维和修养带入其他领域,让世界更丰富多彩。” 杨东晓补充说。
回顾在AA建筑学院面试的经历,杨东晓现在还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整个过程他都在与面试官争论。比如谈到互联网对建筑的影响,面试官觉得无甚影响,但东晓举出各种例子证明他看到的互联网影响;考官问有关技术与思想孰轻孰重,东晓据理力争“同等重要”,气得考官拍手跺脚。“也许为获录取我应该赞同您的观点,但我还是想说出我真实的想法。”出了面试考场,他沮丧地觉得自己已无录取可能,但惊喜随之而来。看来招生官已被这个年轻人的真诚、勇气、才干与眼光所打动。
报道来自6月3日《深圳商报》A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