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沙思说"栏目将定期发布在梅沙任教的教师专栏,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与大家分享对学术、教育乃至人生的感悟与观察。他们既是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理想的同行者,以独立、开放、前瞻的姿态,为梅沙注入多样的思考与想象。 首期发布的是万科梅沙书院艺术总监、艺术科组长石忞旻老师的专栏,以“炸裂的老太阳”自称的她经常游走于全球不同的美术馆,从中获得别样的灵感。但教会她“世纪难题”答案的,不是那些传世经典,而是来自美术馆管理员的日常观察。 天赋对于一个人而言,到底是一种未知的厚礼还是可培养的视角?每个选择与决定,又将是一次怎样的博弈?石忞旻老师的经验可能会给与你一些启发,而那些坐在美术馆中的管理员或许也能告诉你不一样的答案。 美术馆管理员教我回答了世纪难题 马上就要圣诞节了。翻看去年圣诞我去俄罗斯拍的照片,还是冬宫的那些管理员姐姐最让我心动。她们坚定从容,似乎天生就在那里。 逛美术馆,我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跟管理员聊天,他们对这些朝夕相处日夜看护的作品往往有着独到而令人惊喜的看法。也是她们教会了我如何回答一个世纪难题: “我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天赋?” 做老师以来,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但据我了解貌似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极少碰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学艺术或是即将学艺术的学生尤其是家长特别爱问这个问题呢?我想原因无外乎两个: 一、大家认为搞艺术是特别需要天赋的。 二、搞艺术的本来就约等于穷鬼,如果没有天赋而去学艺术的话,本来就艰难的人生会更加艰难。 △我在美国学艺术的时候因为剪不起头而蓄了三年长发 但我想大家应该都承认,其实学什么都需要天赋,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并没有哪一个是只靠努力的。而没有天赋学任何东西都会比有天赋的累,但这并不表示有天赋的人生就会过得容易。 这听上去非常丧。仿佛一种宿命论的变体。 那么天赋到底是什么呢?天赋能培养吗? 从字面上看,天赋就是一个人从娘胎里带来的厉害宝贝,必须在很小的年纪就表现出来。 因此, 只有四岁作曲的莫扎特, 五岁称象的曹冲, 六岁辨弦音的蔡文姬, 七岁砸缸的司马光才算是有天赋。 十八岁才中进士,后来成为唐朝开国宰相的房玄龄都只能算大器晚成了。 那么, 三十岁才写第一部交响曲的贝多芬, 四十三岁才盖出自己第一座建筑的扎哈 · 哈迪德, 五十几岁才进京卖画儿的齐白石, 七十几岁才写出《西游记》的吴承恩, 有天赋吗? 你可能会说他们当然是有的,只是天赋爆发出来的比较晚罢了。这样看来天赋似乎是可以积累,并且通过某种催化剂来引爆的。 到底怎么判断自己/孩子有没有某方面的天赋呢? 在我看来只需要看TA具不具备观察和联想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光着屁股生出来,从第一次睁开眼就在观察这个世界,那时候任何东西都是新鲜的。而我们长大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周围事物越来越习以为常的过程。 我们通过摄取信息来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长到一定年纪,大家看到的世界都差不多,所以大家对世界的认知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天赋其实就体现在你能否将观察输入的信息联系在一起。 一个苹果, 牛顿看到了,就想为什么全世界的苹果熟了都往下掉不往上飞,而且砸在头上就是比葡萄疼? 塞尚看到了,就想这么普通的水果,却日常的出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那么里面是不是蕴藏着一种永恒之美? 乔布斯看到了,就咬了一口,想这水果形状简单好记,刚好拿来做公司Logo,反正也想不到别的。(真的跟图灵没关系) 李玉看到了,就把它切开了,觉得怎么那么像我们每个人出生的人体器官,干脆用它来拍个能获奖的禁片儿吧。(顺便说一下我认为刘苹果是范冰冰演过的最好的角色) 你的天赋,其实就是你的敏感神经,一个景象/信息摄入到你的大脑里,你的神经能够快速的将它联系到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天赋。 天边出现一朵火烧云。 小A联想到光学原理,去做科学家 小B看到层层的色彩形状,去做画家 小C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它,去做诗人 小D想到了一块流光溢彩的红烧肉,去做美食家 小E琢磨着怎么能把这么美的景色变成商品卖出去,就去做生意 他们都是有天赋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意识不到这就是自己的天赋。 都说艺术家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其实任何一个学科里面学有所成的人都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 以上这些,都是冬宫的这些管理员姐姐启发我想到的。她们不是艺术史学家,也不是艺术评论家,之所以能够拥有对于作品的独特见解,就是因为有着不同常人的跟作品长时间的相处的机会。 这就是观察的力量。 因此在课堂,我通常会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长时间看。比如花半个小时观察和感受自己的身体,斑纹,指甲,呼吸,疤痕… 以不同的角度看。比如尝试用新生儿的眼光看世界,或者想象自己是个外星人… 从细节看。比如观察一片天空,把一个小时之内微小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 这些都是关于“观察”的练习。而至于这些观察到的信息摄入脑中之后如何产生联想以及发散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行走、练习和个人经历的积累。 走到这一步,老师就只是辅助作用了,会启发,引导,建议,但所有的选择和决定,都需要你自己来做啊。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人一生的使命就是寻找自我的归属,而你无论左冲右撞绕了多少圈走了多少弯路,最终都会回到你生来要做的这件事上。它是你的天赋,也是你的使命。 人生的每一秒 我都觉得孤独 这种感觉只有当我沉浸在创作中 或是紧紧的抱着我的狗的时候 会暂时离开我一会儿 所以我想 这件事我都会一直做下去 如果你也觉得同样孤独 找到你的天赋 然后 坚持 - End- 石忞旻 万科梅沙书院艺术总监、艺术科组长、视觉艺术教师 硕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视觉艺术专业,曾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学助理并独立授课,此后在纽约和北京辅导中美高中生及大学本科生进行作品集创作。拥有独立的艺术工作室,她的作品曾多次在纽约、费城、米兰、北京等地展出。 *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炸裂的老太阳”,了解石忞旻老师的更多个人观察 想了解不同科组老师所带来的精彩课堂与思想火花?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我们将为大家继续发掘更多丰富的“梅沙思说”! 相关阅读 文稿:石忞旻 编辑、排版:Sunny |
联系电话: 189-2375-2499 深圳市欧美公学文化有限公司 ( 粤ICP备16080909号-2 ) 2024